不知不觉中,无论是卖场里、还是购物网站中,各大品牌的 Ultrabook 超极本渐渐多了起来,它们拥有极致纤薄的机身,快速开机,瞬间唤醒等特色技术。与传统笔记本相比,超极本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超极本似乎还只是一个概念产品,如何在数十款产品中做出选择也是个难题。
笔记本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摆设,光有便携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轻薄而对性能、体验、续航等方面做出牺牲就更得不偿失了。因此,选购超极本不能像选购传统笔记本那样只关心配置和价格,在购买超极本之前,我们要做足功课,擦亮双眼,去留意一些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接下来,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挑选超极本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供您在购买时参考。
刨根问底儿:选购超极本需要注意什么
· 注意事项一:能玩大型 3D 游戏吗?
超极本的价格都挺贵的,要是买回来还玩不了《暗黑破坏神3》这样的游戏,那真是花了冤枉钱了。所以我们在选购超极本时都得问一句:“这货能跑得动大型 3D 游戏么?” 相信那些刚才还夸夸其谈的商家们,听到这个问题顿时都会露出尴尬的表情。
笔记本变得轻薄固然好,但为此牺牲效能,相信是多数消费者所不能接受的,随着 NVIDIA 等硬件厂商的技术不断进步,今后的芯片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性能却越来越强,超极本配独立显卡也会变成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它不但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各种多媒体编辑工作,而且也完全可以在高画质下流畅运行大型游戏。
要玩暗黑3,就要在高画质下玩才够爽
注:以上测试都在单通道内存条件下进行
目前市面上多数超极本,采用的显卡都是英特尔处理器自带的 HD 3000 核芯显卡,即使升级到最新的 HD 4000,其性能测试成绩也只有 1 万分左右的样子,许多游戏只能在中低画质下运行,有些大型游戏甚至都进不去。只有少数超极本会采用 Radeon HD 7670M 这样的新一代中端独立显卡,性能成绩超过 2 万分,即使面对《暗黑破坏神3》这样的大型游戏,也能在高画质下流畅运行。
· 善待你的耳朵,音响效果别忽视
受物理空间的限制,笔记本的扬声单元一直饱受诟病,甚至还不如那些廉价的便携式音箱。超极本由于机身更薄,因此往往音质更差,但许多厂商却心安理得,认为这是轻薄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对于那些喜欢看高清电影、玩 3D 游戏的用户来说,这种情况是难以接受的。不过我们也看到,有个别厂商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将超极本的音响效果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内置的声卡芯片到外置的扬声单元,都采用了全新的设计。
如果您对 HiFi 有过一定了解,那么一定知道在 HiFi 线材界鼎鼎有名的 Monster,怪兽线在 HiFi 圈子里享有盛名,旗下的 Beats 耳机更是成了近些年来的年轻人的新宠,而 Beats by Dr. Dre 与 PC 品牌合作开发的 Beats Audio 音效系统,对超极本的整个音频部分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不仅仅是笔记本音箱,同时对用户外接耳机时的耳机放大器进行了一定的调校。那么,Beats Audio 的声音到底如何,我们也邀请了两位朋友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已经有超极本开始采用 Beats Audio 音效系统
吕明同学是个入门级的耳机发烧友,自称有一对”金耳朵“,他分别试听了 Beats Audio 超极本和一款普通超极本的外接耳机效果,测试采用的是一支价格在 300 元左右的松下 HTX7 耳机,测试音乐用的是酷玩乐队的《viva la vida》。
吕明在试听后表示,当开启 Beats Audio 音效的时候,明显感觉吉他更有力和鼓点分布的范围更广,低音的质量大幅增强。关闭 Beats Audio 音效时,低频收了很多,但依然保持着层次感,他建议如果看一些火爆枪战的电影或游戏时,一定要打开 Beats Audio 音效。而另一款普通超极本在对比测试中,表现要略弱一些,首先是推力明显不足,声场明显感觉小了一圈。
机身底部单独设计的 Beats Audio 低音单元
熊心童同学是个日范儿小美女,平时喜欢挺一些动漫和古典音乐,她在试听了 Beats Audio 音响效果时,用了莫扎特 《魔笛之夜后》(女王之夜) ,也谈了自己的感受: Beats Audio 的高频是相对比较弱的部分,音量开到比较大的时候,还是有点毛刺的感觉,音箱的功率应该比较足,声音很大,她认为 Beats Audio 比较适合听流行类的音乐。
少数超极本还专门设计有静音键、音量调节旋钮和 Beats 音效开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Beats Audio 笔记本的耳机插孔采用了非金属部件,有效减轻了背景噪声,在减少了干扰之后,获得了高保真的声音效果。此外,它对耳机放大器的音频信号线路重新设计,提高立体声分离度,减少声道串扰,相对于普通的 MP3 播放器和普通笔记本电脑来说,分离式耳机放大器的功能更为强大。所有的音频不见都被隔离刀专门的隔离岛上,免受电路板上其他数字电路的干扰。
配合 Beats 耳机,会获得更出色的影音体验
在软件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 FN+B 键开启/关闭 Beats Audio 音效系统,笔者分别在开启和关闭的状态下进行了试听耳机,发现配合均衡器的调节,对整体的试听风格改变很大,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节音效。 每个人的听音喜好取向并不相同,所以单纯的试听,可能没法给大家一个相对具象的概念,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带着自己比较熟悉的音乐,去现场试听。
· 轻薄化的副作用,散热效果是否理想
普通厚度的笔记本,用时间长了都会出现明显的机身发热情况,甚至还会有蓝屏、死机等严重后果,而超极本作为轻薄化的笔记本,机身内部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气容量骤减,很容易出现局部热量堆积的情况,导致掌托、底部等位置的表面温度升高,而内部硬件也会因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而缩短寿命,提前老化。
因此,一些有实力的笔记本厂商,投入重金研发出了 Cool Sense 等散热技术,通过重新排列笔记本部件、优化设计,并使用特定材质有效降低热导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笔记本实现更好的散热。首先,它能自动探测使用环境,通过内置式的加速计作为探测设备,无论超极本放在哪儿,它都能根据当前情况,自动优化散热,降低风扇噪音。超极本的发热情况与使用环境有关,通常情况下,系统很少满载运行,这项技术可以根据超极本的负荷强度来设置散热模式,从而降低机身表面的温度。
笔记本的内部结构
其次,拥有 Cool Sense 的超极本,内部结构是经过重新优化设计的,它将显卡等发热量高的部件布置到距离散热口比较近的地方,热量可以更快速的被吹出机身之外。第三,它会在机身 C 面采用导热速度快的特殊材质,让热量瞬间分散到整个 C 面,而不是聚集在掌托或键盘某个局部位置,从而降低平均温度。
关闭和开启 Cool Sense 技术时,笔记本的表面温度对比
通过实际测试,我们看到这项技术对改善笔记本的散热效果确实有一定帮助,开启 Cool Sense 后,很好的缓解了机身表面的热量堆积情况,最高温度降低了 7 ℃,平均温度也减少了 4.4 ℃。对于掌托位置而言,由于人体的皮肤表面温度为 37 ℃,因此掌托温度从 40 ℃ 左右降低至 35 ℃ 后,感觉还是挺明显的,前者有明显的热量传递到手上,而后者则完全没有。
· 续航时间:多数超极本不足 5 小时
超极本的四大标准之一,就是在日常工作状态下,电池的续航时间必须超过 5 小时。但在我们的实际测试中,有一半以上的超极本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些未达标的超极本,虽然也采用了非常省电的超低电压酷睿处理器,但受到机身内部空间的限制,导致电池容量被迫缩水。(点击这里看超极本的四大标准)。
现在绝大多数笔记本都已采用较新颖的锂聚合物电池,和传统的圆柱形电池相比,它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被制造成任何形状,从而充分塞满笔记本内部除主板以外的剩余空间。和普通笔记本相比,超极本的内部空间明显要小的多,因此电池容量也会从通常的 60 Wh 降低至 40 Wh 左右,我们评测过的一款超极本甚至只有 36 Wh,因此,纵然你英特尔处理器的功耗再低,也会因电池容量小而“弹尽粮绝”。(点击这里可查看市售超极本配置,包括电池容量)
新 Macbook Pro 的内部结构,电池容量占据半壁江山
因此,我们在选购超极本时,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它的电池容量,除了可以通过我们的评测文章进行了解之外,自己也可以去卖场进行检测。检测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把相关软件放在 U 盘里带到卖场,然后接上展示用的本本进行查看即可。有很多软件都可以看电池信息,我们平时用的检测软件是 AIDA64 。
Macbook Air 的内部空间更为夸张,电池占据三分之二
在最近一次大型超极本横评中,我们也对市售主流超极本的电池续航时间进行了全面的横向对比,测试软件皆为 PowerMark,测试过程模拟用户的日常上网、运行办公软件等应用,中间还会穿插一点视频播放和 3D 游戏,从而让本本多数时间工作在较低负荷、少数时间工作在中高负荷下,尽量贴近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最后,八款超极本中只有三款的电池续航时间超过了 5 个小时,详细的测试结果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 全文总结:
由此可见,我们在选购超极本时,不要被它的纤薄外表所迷惑,还是应该冷静下来,全方位考量它的实用性,从游戏性能、影音效果、散热能力、电池容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这和木桶原理是一样的,有些超极本虽然做到了极致轻薄(17 毫米),但屏幕偏小,接口几乎全都省略掉了,又不能玩大型游戏,电池续航时间还很短。
相比之下,超极本如果厚度仅增加 3 毫米(20 毫米),但具备14 英寸屏幕、接口齐全、采用中高端独显和大容量电池,还拥有专业品牌音响和创新散热技术,从而给用户带来完整的、舒适的应用体验,那样的产品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极本。Ultrabook 超极本从诞生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超极本市场可以用“叫好不叫座”来形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厂商有些“走极端”,一味追求极致轻薄,将许多重要的功能无情阉割,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统统变成 Macbook Air 的仿品,高昂的售价更是将消费者拒之门外。与其如此,还不如走差异化竞争路线,避其锋芒,将超极本的特点转移到独立显卡、HiFi 音质、超长续航、高性价比等方面,也许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