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了解到,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2021,ApJS,256,351)。参与该工作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天光所的研究人员。
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表示,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通过测光和光谱观测,科研人员可以得到双星准确的轨道参数、恒星质量以及半径等信息,这对于单星是难以做到的。双星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物质转移也使其演化变得极其复杂。双星是研究恒星乃至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成员。
传统上,发现双星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掩食法。但由于双星轨道存在倾角,倾角越大越难发生掩食因此不能利用测光观测到。光谱观测则可以将这些没有掩食的双星证认出来。重要的是,光谱观测可以提供双星的轨道参数以及恒星大气参数等信息,再结合测光数据,便可以确定恒星质量、半径和光度等其它重要信息。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双星系统,其中存在一颗“看不见”的子星,通过光谱观测可以发现并推测出其质量。如果这颗“看不见”的子星是一颗白矮星,它最终有可能演化成为 Ia 型超新星,如果子星质量足够大,则甚至可能是一个黑洞。因此随着 LAMOST 等大规模光谱巡天项目的数据不断积累,通过光谱方法研究双星系统中致密子星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利用交叉相关函数的方法,对 LAMOST DR7 的中分辨光谱进行了视向速度的测量,找出了拥有两个或三个视向速度成分的光谱。最终证认出了 3000 多颗光谱双星和三星系统,并给出了不同观测时刻各子星的视向速度值。得益于 LAMOST 时域巡天项目,这些被证认出的多星系统中超过 2500 个目标包含了多次观测的数据,其中 525 颗光谱双星和 31 颗三星被观测了至少 6 次。因此,基于 LAMOST 数据发布的这个迄今最大的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为进一步推动双星比例和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也同时展示了 LAMOST 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在光谱多星研究方面的威力。
据推测,研究团队预计每年可在 LAMOST 中分辨数据中找出约 1500 颗新的光谱多星系统。因此,随着 LAMOST 中分辨率光谱观测的开展,越来越多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系统将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