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中核集团通过自主研发的"地浸采铀"技术,从千米深的砂岩层中成功提取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天然铀产品。这项技术采用环保的化学溶液直接在地下矿层浸出铀元素,相比传统开采方式,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可达70%以上)、环境影响小、生产成本低等显著优势。

一、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
全产业链自主化
天然铀是核能发电的源头燃料,此前我国部分依赖进口(2021年进口依存度约40%)。此次突破意味着从铀矿勘探、开采、冶炼到转化的完整技术链实现国产化,补上了核燃料供应链的首个关键缺口。
工艺升级的体现
天然铀提取涉及地浸开采、离子交换等复杂技术,中核集团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铀矿项目已应用CO₂+O₂地浸技术(国际领先),铀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降低环境扰动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性。
二、能源安全与战略储备
降低对外依存风险
全球铀矿资源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地缘政治波动可能影响供应。国内产能提升后,我国铀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将更稳固,核电运行免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冲击。
支撑核电扩张需求
中国在运核电装机约55GW(2023年数据),规划2030年达120GW。按每百万千瓦机组年耗铀160吨计算,此次突破为未来装机增长提供了基础燃料保障。
三、"双碳"目标下的协同效应
清洁能源结构优化
核电作为稳定基荷电源,度电碳排放仅12g(煤电约820g)。铀燃料自主化加速核电替代煤电进程,预计2030年核电年减排量将超6亿吨CO₂。
与可再生能源互补
风电、光伏的间歇性短板需核电调峰配合。燃料自主确保核电机组长期稳定运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可靠性。
四、产业与经济外溢效应
带动高端装备升级
铀浓缩离心机、燃料元件制造等配套产业将同步发展,推动核级材料、精密制造等技术突破。
国际市场话语权提升
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链条铀技术的国家,未来可能通过国际铀资源合作开发(如非洲、中亚项目)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
挑战与未来方向
资源禀赋限制:我国已探明铀矿品位普遍较低,需持续攻关深海铀提取(海水含铀约45亿吨)或快堆技术(提升铀利用率60倍)。
市场化衔接:需完善铀产品交易机制,平衡战略储备与商业用途需求。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核工业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其意义不限于能源领域,更是高端制造业自主化与国家综合战略能力的体现。下一步,中核集团需加速推进商用快堆、钍基熔盐堆等第四代技术,进一步释放铀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