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提到十月初一,广东人称之为“十月朝”,北方人叫它“寒衣节”,那么到底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呢?有什么习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
十月初一,指农历十月第一天,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进入农历十月,就表示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为了御寒,人们开始添加冬衣。由自己添置冬衣想到先人,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农历十月的第一天,也即十月初一,民间广泛流传着给先人“送寒衣”的习俗。
但可能很少人会知道,这一天,农历的十月初一,其实也是牛的生日。据说,牛生日这个节日是由祭牛节演变而成,在农耕社会,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为表达对牛为人代力的衷心敬意,唤起全家和全社会对耕牛的重视和爱护,因此有了祭牛节。
“牛生日”这个节日的由来还盛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于是玉帝就派牛王下凡来耕田。从天上放下一只牛给人耕田,以前地下是没牛的,从天上放下牛来。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农民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也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这个习俗,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或十字路口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此外,讲究的人家还会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他们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与自家的先人和平共处。